抑郁症会杀死人类吗?
01
得了抑郁症,
意味着进化还是被淘汰?
与其说是抑郁的人越来越多,不如说是认知能力的提升让人类发现了抑郁。
在历史纵横视角下,人类的基因都随着生存环境而动态变化。而今人类的社会活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天性:能量的摄取大于消耗。导致了城市化所带来的肥胖问题,在体脂率上,现代人已完全不能和狩猎社会时期的人类相比。
况且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极大丰富——身体跟不上信息迭代的速度,硬件过载,大脑超负荷运算,抑郁和种种精神疾病,纷至沓来。
古时的社会发展历程,停留在狩猎时代和金权统治下,只有物质条件是人类第一考虑的优先要素。但抑郁症没有问世的日子里,并不能说明它不存在。
就像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之前,没人知道细菌,是经济能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过剩让人类逐渐步入更精细的世界。
在如今精神疾病已泛化的时代里,舆论在解构和消费精神问题,是因为人类已经到达了一个微妙的临界点。抑郁、双向情感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在学习如何融入社会之前,他们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同自己相处,运用这种超乎常人的敏感。就像《X战警》里面,率先进化拥有特异功能的人类,学会使用自己持续输出的价值能量,才是当务之急。
其实很多优秀的人,因为做出了大量的高价值产出,都会呈现出持续亢奋状态。这同样佐证了蒲公英兰花理论:蒲公英人格对环境条件不敏感,在哪里都能稳定地生根发芽,但开出的花朵并不夺目;兰花型人格对环境信息很敏感,在恶劣的环境下容易发展出精神疾病,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则会更加优秀。这些兰花型人格的人,往往成为了文明的缔造者。
抑郁就像人类的又一次自我进化,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迅速扩张,超出了人类基因动态调节的阈值。也许是他们病了,也许是他们作为拥有敏感特质的人群,率先进化了。
02
抑郁症是“吃太饱”,
还是”穷苦病“?
“假如给我五百万,我的抑郁症就会康复”,此类观点时常在各大病友群出没,事实真的如此吗?数千年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最佳方式的确是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当狼群还环伺在家门口时,物资充沛的年代就算得上是好时光了。但对于富裕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的艰辛已经不在于填饱肚子、拥有清洁用水和保暖设施了。
2014年1月4日,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白中仁在家中跳楼自杀,媒体从其家属处获得的消息称白中仁已患抑郁症多时。
2015年10月23日,49岁的国信证券总裁陈鸿桥在家中自缢身亡,家属表示是因为抑郁症忽视治疗留下的遗憾。
2018年6月8日,美国著名厨师、美食作家、美食节目主持人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在酒店房间里上吊自杀,据媒体称,安东尼由于工作过于劳累,不肯休息,罹患抑郁症。
2018年12月1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张首晟去世,终年55岁。据家人称,张首晟已与抑郁症对抗多时。
人们艳羡物质丰盈的人可以不为生计发愁奔波,但忽略了物质条件背后的付出和艰辛。一个人获取多少荣誉和地位,就要付出同样多的代价。
电影《大佛普拉斯》剧照
心理分析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身为人类就意味着感到自己比不上别人”。也许他更应该这么说:“身为人类就意味着:对自己比不上他人感到十分敏感”。我们对这些情绪感到敏感,因此不难理解社会地位的高低对自信有着截然相反的影响。
当然,上层阶级人士也有可能感到自己十分无能,下层阶级人士也有可能自信满满。不同阶层和不同心境的人们共同搭建起了一座抑郁纸牌屋,只有在一层脆弱的情绪泡沫保护之下,这间纸牌屋才能勉力维持下去,不因外界的非议和内心的自卑而轰然崩塌。
人类总是习惯羡慕别人拥有多少,而不会想到别人为此付出了多少。 也许在富丽堂皇之下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危险与不安。觊觎他人财富的同时,是否应提前自问:那把悬在财富殿堂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自己愿不愿意面对。
03
抑郁症怎样唤醒人体的“死本能”?
现代社会信息获取门槛极大降低,人类认知和欲望在信息爆炸中并行增长,但能力数值几乎持平不变。二者之间的断层让无数人难以接受悬殊的落差,人类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冲破阶层壁垒,却被冰冷的透明天花板隔绝在外。
在相关性坐标系中,欲望调节难度低,能力调节难度高,
“低能高欲”区间内的悬殊落差让人难以承受。
面对一次次的跃迁失败,区间内的人类情绪、思维、行为、情感,都不再有活力,变得死水一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提出,人有两种本能,一个是生本能,一个是死本能,生本能意味着活力,死本能意味着破坏。抑郁症使人的生本能丧失,活力的对面,不是消沉,而是死亡。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伴随着器质性病变和躯体化的严重,当5-羟色胺无法掌控情绪意志,多巴胺不能传递快乐,去甲肾上腺素拒绝提供生命动力,抑郁症患者已无法把生命自主权握在自己手里。
04
面对想自杀的抑郁症患者,
应该尊重个体意志还是危机干预?
抑郁研究所内发生过这样一起自杀干预案例:有一位女大学生在群内说想自杀,病友想帮助她,在紧急情况下联系了学校,阻止了自杀。但后果是被校方勒令休学三个月,室友的疏远也对她造成了困扰。关于“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是否该被尊重”一直是人道主义关注的问题。
其实抑郁症患者想要自杀,一是由于脑区病变,二是由于抑郁症的症状令人痛不欲生。
荟萃分析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青少年抑郁症(MDD)患者皮层表面积明显减少(pfdr<0.05)。负效应大小d表明抑郁症患者的皮质表面积低于对照组。
他们已无力招架各种躯体问题,继而产生了思维与行为障碍,直至最后情感麻木,快感阻断,这一切都使得抑郁症患者想要用死寻求解脱。
所以“不干预每个人生命轨迹”的信条,并不适用于抑郁症患者。Ta们是“病着的”,抑郁状态下的自杀行为是病态的、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所以需要专业的救助组织进行人工干预。但人工干预并不是生硬的、粗暴地阻止自杀行为。面对敏感的抑郁症患者,干预的前提是尊重,用有温度的方式去提供Ta们真正需要的救助。
社交网络内不是只有语言暴力,也有陪伴与温情,正如抑郁研究所无数个病友社群里,病友们互相陪伴,从死亡悬崖上拯救了许多绝望无助的人。我们尊重个体意志,但也践行人道主义,毕竟没有一颗星星,天生注定暗淡无光。
- END -
参考文献:
Where in the Brain Is Depressio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19732/
A Meta-Analysis of Changes in Brain
Activity in Clinical Depressio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294131/
Cortical abnormalities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based on brain scans from 20 cohorts worldwide in the ENIGMA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Working Group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mp201660
✬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
原创不易,需要您的支持~